小农经济下的百姓对于恒产的追求,几乎是与生俱来的。
《孟子》云:无恒产者无恒心,惟士为能。
可见,恒产对于寻常百姓的诱惑有多么的强大。
同样,这样造出来的船,也符合了金陵全民下海的趋势,那些三五户百姓凑银子出海的“行家里手”总不可能靠那点少得可怜的银子去自己造一条船。
自然就是会来租。
一时间,整个大明的商贾、士绅、王侯将相,几乎都搬空了家底投入到了造船上!
南起岭南,北至登莱,不管是水师衙门还是渔港码头,但凡是会造船的工匠,全都成了稀缺资源。
这些造船的师傅,除了自己赚了一大笔钱之外,同样也开始疯狂的收起了徒弟。
并逐渐的摸索出了一套专属于大明的“船政学堂”培养模式。
以前的时候,这些师傅们就像是后世东夷的那些寿司之神,盖饭之神一样,徒弟拜入门下,动不动就先学个三年切菜。
不明白的人就吹什么躬匠。
实际原因他自己能不知道?
三年洗菜,三年切菜,最多十年你才能出师。
直接教你做饭,你一年就出师了,这意味着师傅要多十倍的同行!
教会徒弟饿死师傅,在社会经济发展,几乎停滞的社会里,就是这么残酷。
但是这能怪师傅吗?
谁又愿意待在案板前面切菜,一切就是一辈子?
难道他真的是热爱吗?
任何兴趣爱好,当变成工作之后,都会被彻底毁掉,没有任何例外!
那是没办法的事情,上进之路被堵的严严实实,让他这一辈子,不得不这么趴在案板前切菜!
而被他自己也只得去堵住,徒弟们往上走的路!
但是在经济高速向前发展的时候,这一切就又会截然相反。
一日为师终身为父,这句话从来不是只对徒弟说的。
但凡是能有一点别的选择,又有哪一个师傅,愿意跟自己的学生抢饭碗?
原本那些走不动路的老师傅,都被请进了学堂里带起了徒弟。
这些学堂解决了那些造船师傅们的后顾之忧,让他们将来在造不动船之后,还能有一个体面的生活,这就够了!
整个大明的造船技术,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的沉淀着。
上至朝堂公卿,下至平民百姓,都陷入了这场疯狂的财富盛宴,也极大的缩小了,公卿与寻常百姓之间的距离。
只是大明的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,就在这片,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气象里,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,也在酝酿着。
这场因船而起的泡沫,终将会因船而破......
这种众筹造船的模式,很快便快速的进化了起来。
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,金陵各大船行的账面上,就足足有了上万条船!
这绝对是一个更古未有的数字!
按照这个标准造出来的船,那可都是能远洋出海的海船!
如果账面上的这些船只一齐出海,这偌大的江面,也要走整整小半个月,才能将些海船给发出去!
不过,这个庞大的数量,也不过仅仅只是存在于账面上罢了。
但凡是稍微有些消息渠道的人都知道,金陵压根就没有这么多的海船。
甚至连这个数字的四分之一,两千条海船都没有!
但时至今日,仍旧没有一个人指出这一点!
原因只有一个,因为有利可图!
大明的这些商贾们的手段,几乎是一日三变,演变的速度,甚至远远超出了历史上,西洋人的演变进程!
这其中固然有,汉人文化底蕴导致这些商贾的整体知识水平,远远高于西洋商贾的原因。
但更关键的原因则是,大明的这场工业革命来的实在是太快,上层建筑如果演变的稍微慢一点,就会因为跟不上经济基础的变化,而被淘汰掉!
造船无论从哪个时代来看,都是一件耗资颇巨的事情。
这样一笔钱,对于那些商贾们来说,绝对是致命的诱惑。
毕竟经商之人,最重要的就是资金。
很快便有人打上了这笔钱的主意,反正现在整个大明各地的码头造船都需要排队。
这些钱也就只能躺在账上。
这种行为无疑是让孙悟空去守蟠桃园。
不过一开始,跑海的利润确实是高,这笔银子也就没有太多人关注。
但由于大明出海、跑海的商人激增。
同时高丽、交趾、东夷、占城,甚至是琉球,都跟着陆续开海的缘故,整个大明周边的交流,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。
而这样一来,最直接的后果就是,跑海的利润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。
一匹苏锦,在大明可以卖五两银子,早先卖往高丽,可以卖到十两甚至是十五两银子的高价
第228章造船泡沫,越吹越大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